電車發展史
火車、電車的交通網可謂一個城市的血脈。在日本,乘客除了經常搭乘新幹線或者特急列車來往各縣市之外,以東京都為例,由於都內房價昂貴、空間狹窄,許多人會選擇住在西北邊的琦玉縣、東北邊的千葉縣、西東京或者往南的神奈川縣,藉以節省房租成本,通勤族平均單程至少耗時一個小時以上。不僅東京,像是關西三大軸心大阪、京都與神戶之間的人口流動範圍更廣,很多人可能在京都工作,卻住在大阪或神戶和其他衛星城市。也因為如此,日本大城市電車的尖峰時段總是相當擁擠,若是深夜十二點至一點間的最後一班車,俗稱「終電」,則經常可見因聚餐、應酬喝得醉茫茫的上班族,在車上搖搖晃晃站不起來。
被稱為「電車大國」或者「通勤大國」的日本,最早的鐵道始建於一八八二年東京的新橋與橫濱之間,從此發展出國有與私有的鐵路網絡。之後隨著日俄戰爭、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日本的經濟起飛,鐵道事業一度進展迅速。在帝國擴張與戰爭時期,鐵道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,例如滿洲國的「滿鐵」,以及殖民政府於台灣與韓國所建設的鐵道,都是一種殖民現代性與權威的展現。不少殖民時期留下來的鐵路,也延續使用至今。
然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,多數鐵路遭到毀壞。戰後初期鐵路權交予美軍手中,緊接著韓戰的爆發讓美國加強對日本的保護與投資,日本的經濟間接得到救贖,各路線的電車技術也不斷提升。不少今天耳熟能詳的鐵路公司,如東京都主要的JR、地下鐵,著名的私鐵公司小田急、京王、田園都市、京急電鐵等,幾乎歷史都有百年以上,各個都起於戰前,又在戰爭結束後重新以新的面貌服務大眾。隨著大量人口集中至東京、大阪等大都會,鐵道與電車的復興也漸漸恢復,除了長途運輸,鐵路公司也開發各種觀光路線,帶動了日本國內旅遊的風氣,像是輕井澤、飛驒高山等地便成為年輕女性嚮往的景點。繼三○年代的輝煌,五○年代後,日本鐵道迎來了第二次黃金時期。其中,新幹線的開發,更帶動了城市與城市間,以及城市與地方之間的流動。
一九六四年,為了東京奧運,從東京開往新大阪的「東海道新幹線」誕生,成為新幹線的始祖。新幹線的車輛平均時速可達兩百公里以上,開通至今只出現兩次須由鐵路公司負責的事件,備受民眾信任。至今已開發了連結本州、四國、九州的路線,並於二○一六年開發北海道新幹線。除了沖繩等外島,現在的新幹線幾乎已將狹長的日本全部連結在一起。
鐵道的發展也導致人口流動,人們向鐵路經過的車站聚集。戰後人口重新往都市集中,都心房價昂貴,鐵路也帶動了郊區的發展。相對的,鐵路沒有到達的地方漸漸流失人口。即使其他公共運輸交通工具如飛機、長途巴士也持續發展,鐵路與電車在日本的重要性仍然首屈一指,尤其在都市中心,更是民眾的交通首選。
「不添麻煩」的電車文化
由於搭乘電車十分方便,可以買定期車票,也省得保養私家車輛,多數日本民眾選擇以電車通勤。由於平均通勤時間相當長,電車上的時間不能白白浪費,雖然在智慧型手機崛起後,不少人選擇以滑手機度過大部分的通勤時間,但是不少日本乘客仍堅守「傳統」,在電車上看報紙、漫畫,或者看書,甚至有些老師會拿著墊板改作業,也有不在乎他人目光的男子大方地看著情色漫畫或雜誌。
日本人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:「給您添了麻煩了,真是抱歉(お迷惑をかけまして、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)。」這是日本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,沒事不要打擾別人。這種精神也體現在電車上的種種行為:車廂內的廣告不時提醒乘客,在車上請將新聞報紙折疊成四分之一閱讀,以免佔用其他人的空間;此外日本的出版業也發行特有的袖珍式小型圖書「文庫本」,除了攜帶輕便,也利於在擁擠的車廂內閱讀。書店結帳時也會替顧客將書封包裝起來,一方面是保護書籍,另一方面則是保護客人的隱私,在公共場所閱讀時,不會輕易讓陌生人得知自己正在讀什麼樣的書。同理,在日本的電車上即便可以與同行的人講話,卻不見拿著手機講電話的乘客。